学院新闻

我校多名国际学生荣获第六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发表日期:2023年03月03日点击量:发表者:

我校多名国际学生荣获第六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奖项

 

通讯员 刘韵 赵阳平 日前,由教育部国际司指导、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六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获奖名单公布,我校贝宁籍学生大明(TIANDO SINONMATOHOU DAMIEN)的征文作品《责任》喜获大赛一等奖,越南籍学生阮庆玄(NGUYEN KHANH HUYEN)、越南籍学生阮氏清娥(NGUYEN THI THANG NGA)、美国籍学生陈婉淇(CHEN WINNE)荣获特色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荣获本届大赛“优秀组织奖”,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殷思琴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一等奖获得者大明是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他曾担任我校国际学生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在疫情期间,其杰出的志愿服务工作获得了多方肯定。他还在“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国际研讨会、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过主旨演讲。他的征文作品《责任》由国际教育学院殷思琴老师指导,文章论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着力点,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故事。

大明作为国际学生代表在学校2022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其他三位国际学生的作品也是别具一番特色。越南学生阮庆玄在作品《我的武汉日记》里记录了与中国的相遇、分别、再相遇,以日记的形式向武汉诉说了自己的深情。越南学生阮氏清娥在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了自己来中国后与中国美食的邂逅,提及中国,她说:“我们品味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壮阔的风景,是温暖的人心,是传承的历史,是如家的归宿。留学在外,舌尖百般滋味,不如心中的温暖和安定更让人沉醉。”美国籍学生陈婉淇在作品《爱中国,以服务》中讲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者的故事,她用实际行动向中国诉说了自己的深情厚谊。

从左至右:陈婉淇,殷思琴(指导教师),阮庆玄,大明

本届大赛于20225月至12月成功举办。据悉,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100余所国内院校、驻外教育处组及个人投稿的征文作品共计500余件,60余所国内院校、学生个人投稿及通过抖音平台参赛的短视频作品200余件。经过征文比赛评委会的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6名,优秀奖31名及特色奖、院校优秀组织奖若干。获奖作品将以《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2022年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结集出版。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我校国际学生每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国际学生们用真实的经历、真挚的情感、真切的表达书写了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并让这些美好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亲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国际人才,多途径并举,努力提升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积极引导国际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不断开展有效外宣工作。坚持助力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讲述者和优秀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者,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通作出贡献。

 

 

一等奖作品欣赏:

责任

[贝宁]  大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八年前,我从非洲西部的贝宁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开启了博士研究生求学之路。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一心想着去更大的世界看看。而现在,捧着沉甸甸的博士毕业证,带着老师们的谆谆嘱托,我怀抱着一份更大的责任站在了人生的下一个路口。该往哪儿走?该做什么?我想,中国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创新,是我的责任。在武汉的八年,真正是应了武汉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惊讶,时刻紧握发展机遇的城市,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各项产业发展。即便是被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这里也不曾停下发展的脚步。放眼全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比比皆是,它们都能够应对发展的变化,把创新当作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希望能把这份创新的动力带到非洲,让他们也感受一把创新带来的发展魅力。


用母语手绘“拥抱中国”

协调,是我的责任。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是少数几个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减贫目标的国家之一,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努力,逐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的全面丰富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这些,都是非洲人眼里的中国,是非洲青年人眼里的中国。如何让非洲也能实现协调发展,是我肩上扛着的一份责任。

绿色,是我的责任。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我的母校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现在,它正积极推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即将成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非洲学院”;未来,我的母校也将持续发挥在地质、矿产、能源、环境、海洋及空间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致力于走绿色发展道路。作为地大的博士毕业生,我会牢记母校的教导,把绿色发展推向非洲。

开放,是我的责任。非洲有句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新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正确把握,是中国致力于对外开放、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选择,更是我这名非洲青年的神圣使命。

共享,是我的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考验。中国人民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非洲正根据《2063年议程》描绘的“非洲梦”,联合自强、发展振兴,这是一项将非洲大陆各国转变为全球强国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梦”和“非洲梦”是完全可以实现对接的,这就需要中非之间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只有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行稳致远。“一带一路”倡议,从昨天的小溪流,已成为汇聚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河,它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道路。

面对此刻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青年人必须意识到肩负传承中非文明的重大责任,我们有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进一步加强中非合作的未来。做参与者,读懂对方,非洲青年主动了解中国,融入中国,中国青年也要到非洲走走,多交流学习;做贡献者,吸取双方经验,不懈地深化中非传统友谊,携手前进;做引领者,知行合一,努力学习,成为具有远见和能力的一代人,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和领导者,推动积极改革,主动将所学知识致力于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第四届中国讲坛上,我讲述了疫情后在校园里亲历的感人故事;在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我向全球介绍了湖北武汉;在“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上,我表示要与中国青年一道,为中国、非洲和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在首届中非文明对话活动中,我更是再次感受到“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世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时代属于新一代,中非青年应当有朝气、肯担当、负责任、敢作为。感谢与中国这八年的美丽邂逅,让我读懂了这份责任,让我成长为一个能够肩负重任的国际青年。让我们一起为构建美好世界而努力吧!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