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荆楚文化 面向世界育人
——中国国情教育教材《灵秀湖北》编写研讨会成功召开
(通讯员 殷思琴,摄影 罗金刚)2025年8月31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材《灵秀湖北》编写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湖北省十余所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商教材编写大计,气氛热烈。
会议由湖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许峰教授主持。他首先对与会各高校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构中国形象、加强文明互鉴、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保障。他强调,本次组织编写《灵秀湖北》教材,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留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切实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教材的编写不仅是对湖北地域文化的系统梳理,更是向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实践,对培养更多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使者具有深远意义。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访问教授、总主编程爱民教授在大会上作重要发言。程教授曾主持编写《中国概况》(中英文版)、《水韵江苏》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情教育教材。他强调,国情教育教材的编写应以全面反映中国思想、中国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指导思想,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多彩的当代国情,传播正能量,呈现大美中国。
程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分析了当前来华留学中国国情教育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指出,国情教育应当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编写方面,程教授建议内容选择要注重体系完整、点面结合,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同时,他特别强调要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用平实、客观的语言风格,避免过多复杂术语和修辞,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使其更易于被国际学生接受和理解。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主编王爱菊教授随后就教材的章节架构、编写体例及样章要求进行了详尽说明。她表示,教材将分为“湖北概况”和“城市名片”两大部分,覆盖全省主要地市州,内容涵盖地理、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美食等多个维度。她特别强调,各章节需注重突出地域特色与文化辨识度,展现各地市州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成就。王教授提出,编写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语言力求生动平实、通俗易懂。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适当插入代表性图片及图表,增强可读性与直观感。同时,每章后将配套设计判断题、思考题及拓展题等多类型练习,以巩固学习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其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汉语事业部编辑王璐老师随后就《灵秀湖北》教材的编写要求向与会代表作了详细阐释。她从专业出版的角度强调,教材编写须注重思想性、教育性与国际传播性的有机统一。王璐编辑特别指出,内容表述应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政经术语,提倡采用简洁明了、融通中外的现代表达方式,充分考虑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阅读习惯,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传播实效。她还提醒编写团队准确把握教材定位,强调其作为国情教育载体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教育性,避免内容碎片化或旅游指南化。在语言风格上,建议以客观平实的叙述为主,适当融入生动案例,通过真实故事展现湖北的地域特色与中国的发展成就,使教材既严谨准确,又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研讨环节,与会各高校领导和教师代表踊跃发言,就编写思路、内容取舍、地域特色凸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灵秀湖北》的编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性工程,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与配合。会议现场气氛高涨,多所高校主动认领了相关城市的编写任务,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分工与时间节点,充分展现了湖北高教协同合作的凝聚力与高效性。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灵秀湖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它不仅为教材的高质量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湖北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